朋友分享讀後感,我聽了也非常有感。
小時候我最討厭大人對我說:「妳看那個誰誰誰都這樣,妳也要學習(照做)啊!」
我聽了都覺得莫名其妙,他是他我是我,關我什麼事?
書裡大概就是講「平均」這種調查的瑕疵,強調個體的重要,世界上沒有所謂平均人。跟平均比較沒有意義。但是到處都在講平均,所謂標準化也是在平均基礎上制定出來的,所以標準化流程會有一些缺陷,有些人就一定無法符合或者遵守。書裡面有舉例很多醫學研究失真也是因為使用大量調查後再平均所致,放在教育的話就是「因材施教」了。
我不能否定「平均」在某些時候對群體也是有幫助的概念,但也更應尊重個體。我在女兒吵鬧不休時也會忍不住想說一樣的話,還好都在脫口前提醒自己不能這麼說,女兒就是她自己,為什麼要跟別人一樣?
偶爾老公也會跟我說:「以前阿嬤(或媽媽)就是這樣帶我的啊。」
我冒著大吵一架的風險向他表達我的不認同。
我不會質疑他們的親情與愛,但是「教養」並不是上一輩怎麼做我們就豪無反思的承襲下來。
以前要灶前升火才能煮飯,現在可以用瓦斯爐難道還堅持要去砍柴嗎?「學習」與「進步」是人類重要的價值,除了用在科技,很多觀念亦是如此。
不想跟平均一樣的人在社會上生存的很辛苦,但是活的自在。曾有個媽媽跟我分享,她覺得做人就是即使你在社會中很渺小,但你活的很有特色獨一無二!她說她覺得臺灣就是這樣的國家。
我不能認同她更多了。
#我非常不喜歡差不多
#天生反骨也生了個小反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