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問題要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這個道理很難嗎?其實不難,但偏偏生活中遇上時,總是習慣採用「便宜行事」的做法,符合人性和大腦的惰性,卻把簡單的事情變的更複雜。
「我不要吃中藥!好苦!」女兒看了一眼我攪拌好的藥水,逕自轉頭走掉。
我有些無奈的說:「妳昨晚吃都沒事,今天又怎麼了?已經有請中醫叔叔調整過了,妳也說沒那麼苦了不是嗎?」
「可是就真的會苦啊!我不要吃!」她堅持的說。
又是臨屆出門的時機點,也是個容易讓人焦躁易怒的燃點。
「妳昨天吃就沒事,一口喝完了,今天是怎樣?哪有一天苦一天不苦的?要吃就吃,不吃就算了,那些藥是保護妳的身體,妳不想吃,我們也不用花錢再買藥,生病痛苦的是妳,妳自己的選擇!」我不耐煩的對她碎唸,心裡只想著她快點喝下去就沒事了!
女兒邊哭邊跳腳,生氣的大叫說:「我不要!我不要生病!」
「不要妳就喝啊!明明昨天喝就沒事,今天就會苦,妳一下這樣一下那樣,我是要怎麼做事!?」我的音量愈來愈高,瞪著女兒看她到底什麼時候才要去喝……
女兒哭的更大聲,但還是邊哭邊把藥給喝了,喝完還走過來要我幫她擦眼淚跟鼻涕……很好,事情是解決了,但我的內心卻出現了一個聲音「妳為什麼又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事情?妳心裡在想什麼?」
終於搞定餵藥,我牽著女兒出門走向停車場,步行的過程中我也比較平靜了,我主動開口跟女兒道歉,說自己剛才態度不好也太大聲,不過我想了解為什麼有時候吃藥沒問題、有時候又說苦呢?女兒這才緩緩的開口說:「其實我每次都覺得苦,只是有時候沒有說而已……」
女兒從一歲多就開始吃中藥,一方面是調整過敏體質,一方面是調理脾胃幫助身體吸收營養,中醫叔叔是她目前唯一喜歡的「醫生」,中藥也是她從小就貫愛的吃食,她天生就不排斥中藥,每當聽到我攪拌藥水的聲音,甚至會停下手邊所有的動作馬上衝來「吃藥藥」,樂於服藥的程度連中醫叔叔都嘖嘖稱奇,育有同齡女兒的他還曾數次問我怎麼讓我女兒順利服用中藥的?有很多的孩子即使加了甘草的成分,也還是不太願意接受中藥的味道。
正所謂花無百日紅,這順利餵藥的情況一直到最近開始出現了變化。
過去是一日三包藥,其中兩包會帶去女兒的幼兒園讓老師完成餵藥的動作,尤於疫情不斷變化,前陣子學校調整作法,不再提供餵藥服務,希望孩子只要生病就在家休息不上學,盡量避免疫情傳播的機會。雖然我們吃的是中藥,用途也跟一般感冒看醫生餵的藥不同,但還是配合學校政策,我請中醫將一日三份的藥量調整為一日二份,這樣只需要早晚各吃一包就好,我可以在出門前完成餵藥,回家後晚上再餵一包即可。
也因為調整後的單包藥粉量增多,味道也跟著加重,女兒有時候火氣旺盛,醫生還會開一些大黃、黃蓮類的藥劑,我曾經嚐過女兒的藥,確實添了些苦味,中醫知道女兒的情況,也加重甘草的劑量,女兒還是顯得排斥,再加上最近我們自費另外添加防疫配方的中藥粉,這一連串的演變致使整體的藥粉量起碼是過往的三倍多,這藥味對敏感度高的女兒來說應該是十分濃郁……
這一連串的過程對大人來說輕易可以理解,對孩子來說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最近為了中藥的衝突可以說是三天兩頭就要上演一次,孩子只知道藥的味道變了,卻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孩子有限的人生經驗中無法像大人這麼快速的理解,以及適應情況的變化。
我開著車,送女兒上學後,回程的途中不斷地思考這件事情,我的立意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這沒有問題。但除了用大人的威嚴命令她喝下去之外,我還有沒有別的作法?
其實,我還可以幫孩子在藥裡加少許蜂蜜。
之前我就這麼做過了,女兒也表示加了些蜂蜜後口感好很多!而我嫌麻煩,因為藥水需要的蜂蜜只要少許幾滴,然而家用蜂蜜的罐子嘴口並不小,一倒出來就有一定的分量,極難控制在極小的用量,為了省去我的麻煩,我內心不自主的期望女兒能忍耐的喝下去,這一切問題就解決了!
也正因為我用了便宜行事的心態,把事情弄的更加複雜,我不是哄騙孩子、就是威喝命令她喝下,把原本一件簡單服藥的事情愈搞愈困難,弄的大人小孩都不爽快的收場,我還擔心孩子會從此排斥服藥,那情況就會更加棘手……
我想起之前在家樂福時常看到一款很小瓶的迷你蜂蜜,大約只有100ml的容量,精緻可愛,瓶口設計成一小滴一小滴擠出的分量,大概是方便上班族在辦公室也能使用。思及此,我把方向盤一轉,決定開往家樂福尋找我印象中的那款口袋蜂蜜。
到了家樂福我扶著手推車,循著記憶中的位置尋找那瓶「口袋型蜂蜜」,走到蔬果區終於在水果貨架上看到一簍竹籃子,擺放著一瓶瓶那款纖細瓶子的蜂蜜,還記得以往看到時,我心裡曾咕噥著:「哪個人會買這麼小一瓶蜂蜜啊?單價又高容量又小,真是很不實用……」
不料想,我成了那位「哪個人」,自己來買上了!還真心感謝它解決了我的親子衝突與煩惱!之前沒仔細看,這回才發現這款蜂蜜很用心的行銷,包裝成各種星座的代表金句,翻找了半天,找到唯一一瓶女兒的星座,瓶身印製的小語也令人莞薾。生了女兒後,她腦袋瓜裡思考的速度,真是我追之不及……
當晚又到了中藥時間,女兒又是苦著一張臉不想面對,我叫她來看看我新買的蜂蜜,告訴她以後我會再藥裡加一點蜂蜜,吃吃看!口感有沒有好一點?
所幸平日與孩子的互動大部分是正向的,女兒對我十分信任,願意嚐一口試試。她喝了一口,嘴角上揚的說:「不苦了耶!好多了!」接著一整杯就豪邁的「裁罐」了!執行了二週,都十分順利的完成餵藥程序。
撰文至此,也許有人覺得我是不是太寵溺孩子了?我認為寵溺與尊重是一線之隔,寵溺不需要理由隨心所欲的滿足孩子,尊重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理解她所遇到的困難與不適,協助她排除並解決問題,一個從小「被理解」的孩子,也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同理心,並學習大人解決問題的方式。
除此之外,我也覺察到自己近幾個月很容易對女兒不耐,以前一言不合時女兒對我是堅決的抗爭到底,我不想打罵孩子,卻也苦於缺乏方針。學習半年後逐漸建立「威信型父母」的我,讓女兒跟我之前能互相合作,用理性討論取代情緒溝通,然而學習一年後的我自以為破解女兒的各式招術,在女兒又無理取鬧時,我發現我把自己的「威」拿出來恫嚇,效果比從前更好,竟不知不覺中,漸漸拉高了我的「威嚴」比例,想讓女兒快速聽話……而那種「威」並不是為了堅持某個信念與原則,只是我為了便宜行事的下下之策。
感謝廠商生產出這麼小瓶的迷你蜂蜜,感念自己及時覺察省思,沒讓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感,毀在自己的輕率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