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自己嘗試做醉雞後,幾乎每年過年時,我都會準備這道菜。
喜歡將它切成許多圓圓的片狀,再擺盤成一個大圓形,佐上深綠色的蔬菜,以及喜氣的紅色枸杞點綴,總覺得它就是一種「團圓」的象徵,是年節很應景的菜餚。
小的時候過年都要跟一大群親友吃飯,媽媽忙碌的在廚房裡轉來轉去,從一大早到晚上,就為了弄一席總共十幾個人要吃的年夜飯,如此浩大的工程,我至今仍是相當佩服。
過去一般通俗的習慣,女性未婚前年夜飯都是在父親這邊吃的,已婚後便在自家或婆家,初二再回到娘家。社會逐漸變遷後,早已不再講究這些禮俗,除夕夜無論是在娘家吃、在婆家吃,甚至兩家合在一起吃都成為常態,人數多一些還更好預訂餐廳的桌菜,也免除了女主人張羅吃喝、以及收拾杯盤狼籍的辛勞。
隨著歲月更迭,我的人生愈活愈簡單,簡單到身邊的人愈來愈少,除夕前一個月跟老爸討論,發覺今年竟然就只有我們兩個人會一起過除夕,老爸說那也不用訂餐廳了,自己弄火鍋吧,他來我這兒吃!聞言,我心裡還覺得挺特別的,這是頭一回「爸爸來找我吃年夜飯」,而我們也不覺得「父女倆圍爐」有什麼奇怪,決定就在家煮個火鍋,連菜色他都不過問,我準備什麼他就吃什麼。
一直到除夕夜這天,老爸很驚訝我會做醉雞,其實往年我也有做,只是他沒來我這裡吃罷了。我跟他說了我心中對雞醉「團圓」的意義感,他說:「那妳搞個圓形的盤子呀!怎麼用方的?」
我隨口回了句:「天方地圓啊!沒有違和感!」
「天圓地方啦!妳講反了!」老爸快速的吐槽回來。
我揮了揮手說:「隨便啦!差不多就好了!重點是它的意象嘛!」
我從小很喜歡吃醉雞,卻不曉得這道菜做起來有些費功夫,嘗試自己做醉雞時用的是高梁,紹興的味道較為醇厚,高梁做的醉雞有股清香味,製作湯汁時,加入枸杞和當歸,廚房裡瀰漫的酒香味,就已讓做菜的人心悅神怡。
不拘於人數和形式的團圓,隨遇而安,少了觥籌交錯的寒暄,年夜菜嚼來顯的更有滋有味。
這盤醉雞不知道從何時開始,成了我在過年時的一種儀式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