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左上角的搜尋引擎可輸入關鍵字,例:翡翠、項鍊、月光石、親子教養…等,快速搜尋您想要的文章喔!

2021年8月19日

接住兩年前的自己


        學習幾個月的阿德勒正向教養後看到臉書跳出兩年前自己寫的文章回顧,忽然很想搭乘小叮噹的時光機回去「幫忙」我自己,想當年我也做了不少育兒功課,而現在的我居然可以「分析」出那時的自己有哪些「誤區」,哈哈!

2019年︱原文︱
當半夜肝火燒的很旺,又要同時身兼媽媽與教育者的角色,我常常覺得是件比創業還要艱難的事情。

今早我真心怒火狂燒,小人半夜四點多又醒來開始搗蛋,先是呼爸爸巴掌,接著無影腳瘋狂朝我的臉上招呼過來。清晨五點老公出門上班,我累的繼續睡不想理她,反正香水我都已經藏好了房間應該還算安全XD 結果她還是翻箱倒櫃,翻出一堆東西放床上,還把一盒眼膜當雪花灑的四處都是,我整個人跳起來破口大罵,同時還感覺到胸口一陣陣的胸悶與呼吸不順……小人默默的被訓斥了五分鐘後突然開口跟我說「要喝奶奶」。

我說「不要」!妳現在去把妳弄的那一堆東西收好,我才會給妳「奶奶」,請妳為妳自己的行為負責,沒人有義務來替妳善後!

我想,後面那串話她不一定聽得懂,但那句「不要」她應該是懂的,瞬間就在我面前大哭,邊哭邊喊「奶奶」……

對於孩子,我的大原則是不給予太多的限制與框架,在我認定的範圍之內我可以給她最大的自由,隨著她愈長大,她的「自由發揮」也愈來愈「藝術」,托嬰老師曾讚賞她真的很有創造力,認知能力也很強,不過相對的就是她非常「隨心所欲」,主觀意識也非常強烈。

唉……「媽媽」與「教育者」的身分好難,我不認同權威教育,打罵的方法也許會讓她短時間害怕與服從,但卻沒讓她學習到「發生什麼事」?如何在自由的前提下教育規矩?又如何教育她保有自我主見的能力外還保有和平客觀的處事態度?又如何能教育孩子懂事卻不過分自我壓抑?真的很難很難啊😞😞😞

我想起黃瑽寧說的一段話,有時候還是要讓孩子知道妳發怒了,讓孩子了解人與人之間的界線在哪裡?學習控制自己的行為。

小人暴哭跟我對峙了十分鐘,在我的堅持與反覆動作指揮下,她終於慢慢的把床上散落的眼膜一個個拿去垃圾桶,我也協助她將其它的物品歸位,她把最後一張眼膜丟進垃圾桶後,竟然笑著問我:「還有嗎?」

我說:「沒有了,都清理好了,我去倒牛奶給妳。」
她開心的說:「好嗚~~~~」

________________我是分隔線______________

2021年 ︱自我分析︱

學習幾個月的阿德勒正向教養後看到臉書跳出兩年前自己寫的文章回顧,忽然很想搭乘小叮噹的時光機回去「幫忙」我自己,想當年我也做了不少育兒功課,而現在的我居然可以「分析」出那時的自己有哪些「誤區」,哈哈!

🚫誤區一:環境控制。
當時Opal只是個接近兩歲的孩子,有時候睡眠不太穩定加上爸爸輪班的關係,鬧鐘也會干擾作息,而兩歲的孩子因為大腦發育未成熟也還不太能夠建立「規則」,所以「環境控制」應該是當時最理想的做法,我當時也因為經驗法則的關係所以我也有這麼做,雖然收了香水跟蘆薈(她曾經打翻整瓶香水,還曾經把整瓶蘆薈膠抹在娃娃全身……),收的還不夠徹底,依然被她翻出來可以玩的東西,再加上沒睡飽的身體,自然火山爆發。

🚫誤區二:責備和賭氣。
我把Opal罵了一大頓,年幼的她不僅聽不懂,而且只接收到我的「非語言訊息」就是媽媽變怪獸了……然後當她有需求時(討奶奶),我因為憤怒而賭氣的拒絕她,這部分容易造成孩子沒有安全感。

🚫誤區三:學習界線用錯方法。
黃醫師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醫師,以前很常看他的影片,無論是專業醫學或教養,甚至我對Opal也用了他教的BLW進食法,她從小沒有吃過「食物泥」,加上也都是親餵的關係,她的舌顎和咀嚼能力發展的相當不錯,所以在進食這部分她走的一路順暢。
然而「教養」這一塊就常讓我有些疑惑了,黃醫師許多教養方法「聽起來」滿有道理,然而我在實際執行上卻還是會發生問題,而當時的我又不知道這些「細節」藏在哪一隻魔鬼裡??

回到這個事件來說,其實真正該教的不是「學習人與人之間的界線」,而是「規則建立」,但這又要回到第一個誤區,因為還很年幼,一般來說2.5-3歲的孩子才適用,在這之前要做的是「環境控制」,所以我等於是用錯方法,比較像是合理化了我的憤怒。

當時的我其實只需要溫和堅定的陪伴她一起收拾善後就可以了 。
(不過這種境界真的很難,沒練過真的不行啊😂) 

🚫誤區四:用高姿態要求孩子善後。
當時也因為憤怒,雖然我想好好教孩子「如何善後」,但還是比較像是用「權力壓制」她的方式,Opal應該很明白如果不收好不會給奶,為了求生存,她只好收了。但這種方式對於還很小的孩子也許有效果,當孩子愈大、反抗能力也會愈強烈,耍賴、找理由、說謊……各種招術都會出來,這些都會成為高壓控制下的「副作用」。

😶😶😶
啊~~~~雖然好多誤區!但還是很想給兩年前的自己一個大大的擁抱及鼓勵!誰不是一路走一路學呢?這種犯錯不是罪。

有一次我的印象很深刻,在我學教養的過程中,明德老師曾說:「妳是真的用心想把孩子教好的媽媽,而不是只是來找解藥的。」還好,不是面對面的說,因為當時在螢幕的另一頭,我其實流下眼淚了……

曾經因為育兒生活的痛苦,我跟孩子的爸有過不少爭執與冷戰,而我的做法也曾經被很多人質疑我是個不用心、不愛孩子的媽媽……孩子的出生帶來的不是幸福感,而是更多對人生與婚姻的疑惑。

當然也不乏鼓勵我的朋友,網路上也有許多「同理」父母的文章,然而我想要的是不只是「討拍」,而是真正有效、孩子能受用一生的方法。我跟明德老師只有在去年的講座中見過一次面,後來都全靠線上課程和網路聯繫,被一個幾近像「陌生人」的人用不是安慰的話語說進我的心坎裡,我終於明白過去的苦與樂都是「煉金石」,是我修煉這條路上最紮實的養分!

❤️謝謝Opal的爸,出生傳統家庭的他,即使學習的腳步沒有我快速,但容忍的力量卻比我大過好幾百倍,現在,換我學著包容等待他與孩子的進步,也是整個家庭的進步。

❤️謝謝孟蒨,我們都有個在某方面很相似的孩子,搞得我們一天到晚雞飛狗跳家宅不寧⋯🤣🤣🤣,她先找到了明德老師,然後拉著我一起參加課程,我們現在是教養路上的好戰友!

❤️謝謝明德老師,厚實心理學的底蘊融入教養課程,是我跌跌撞撞一路摸索,認識最有「真功夫」的教養老師,耐心指導我們各種疑難雜症,讓教養不再是「憑感覺」「靠經驗」,而是運用專業心理架構有系統的帶領孩子。

#阿德勒的正向教養 
#接住了兩年前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