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的禮拜四Opal學校臨時要家長準備聖誕舞會表演的白色褲襪,於是晚上九點我出門要去附近的寶雅找找,她說想跟我一起去,我就帶她去了,出門前她拿了爸爸的手電筒說要照路(之前有時候爸爸晚上帶她出門買東西會帶手電筒照地板,她覺得好玩),我有提醒她手電筒要拿好才不會摔到地上,進到店家要關燈,她說好。
等我們到店家她也主動關燈,就用手拎著手電筒的提繩跟我在店裡找褲襪,忽然「碰」的一聲!手電筒掉地上了,提繩斷了。我當下差點就要脫口:「欸!妳怎麼沒拿好……」但下一秒趕快把這句話吞回去,我蹲下來對她說:「噢噢…手電筒掉了,這個提繩斷了耶,該怎麼辦?Opal有什麼辦法嗎?」
(這裡我很欣慰她終於不是說「手電筒自己掉的」,因為之前可能我的反應都比較大,她都會說是「那個東西自己掉的」XD)
我對她說:「這個方法不錯,那回家之後妳跟爸比說不好意思摔到他的手電筒了,我們檢查燈還能亮,問爸比能不能找人幫忙修,或是可能需要買個新的提繩。」
她說:「好,我回家跟爸比說。」
我又再說:「那如果需要費用的話就需要從妳的零用錢扣除給爸比喔。」
她說:「可是我今天把零用錢都存給兔子(定存,不花的撲滿)了,現在小豬撲滿(可以花的錢)裡沒有錢。」
我說:「好, 那我們可以跟爸比說,如果修理需要費用,就下次給零用錢的時候扣除。」
她說:「好。」
回家後她確實也有如上述跟爸爸說明。
隔天禮拜五,爸爸剛好休假我們一同去接她放學,在車上她突然主動問:「爸比你昨天那個手電筒有找到人修理了嗎?它可以修嗎?」
爸爸說:「我今天跟媽媽研究過了,媽媽說她可以用繩子綁一綁,應該就可以復原。」
女兒說:「那媽咪妳綁好借我看一下。」
我說:「好,我覺得Opal這樣很好,很有責任感,主動關心手電筒修理的情況,我們如果造成別人的損失,事後關心是一種好的行為,這樣代表妳有責任感喔!」
女兒說:「妳等一下回家可以把妳剛才說的那段話寫下來給我嗎?」
蛤!?
我起初有點不太理解寫下來要幹嘛?她也看不懂文字,但我還是答應她,到家後確實有用一張小紙卡寫下來給她,她還問我有寫到「主動關心」「責任感」這些字嗎?我說有。
然後她又叫我在空白的地方再寫上「爸比媽咪我愛你」,又叫我在下面畫愛心,我一開始畫了三個,她叫我再畫三個。
禮拜五她就拿著這張小卡睡覺。
試想,如果在手電筒掉地上的那一刻,我像過去的反射思考直接指責她,或是「溫和」的說:「剛才是不是有請妳要拿好?」任何帶著責備意味的言語都會直接引起孩子的「防備心理」,所以過去她總是對我說:「是那個東西自己掉的。」通常這時候大人可能原本忍耐沒生氣都忍不住要生氣了,哈哈!而這件事情我直接回歸到「事件」的本身,每個人都可能會有「不小心」的時候,連大人都會,何況是孩子,既然發生了就直接教導孩子如何「善後」,而不是對焦在「妳為什麼沒有拿好」的議題上與孩子爭執,不但無法解決問題教育孩子,還破壞了親子間的和諧。
損害已造成,我們要做的就是善後與彌補,當我針對事情跟她討論而沒有任何「責備她」的意思時,孩子也會跟著在「事情上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當孩子有正向的表現時就要刻意「鼓勵」她,把我們認為重要的價值信念傳導給孩子,真正的培養「責任心」,並且更進一步再與孩子討論如何「預防」損害的發生。
孩子感受到我對「責任感」的重視,她也接受到這份信念,同等重視,所以將我對她的鼓勵「具體化」「視覺化」,即使看不懂文字,但她握在掌心裡紮紮實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