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糖不好吃,我不要吃了!」
女兒放下手中章魚造型的馬林糖,搖了搖頭。我看了一眼,心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就是這支馬林糖還在店裡時,商品架上的牌價,這支造型可愛的糖,要價199元。
週末帶著孩子去朱銘美術館,玩的十分開心,玩到傍晚時分要打烊了才依依不捨的離開,我提議去萬里一間著名的甜點店,他們的生乳捲遠近馳名,我平常少吃甜品,遙遙來一趟北海岸,想買一條回家可以全家人享用。
驅車從金山開到萬里沒有太久,當我們走進店裡就被色彩繽紛的擺飾與裝潢吸引,非常鮮明又活潑的色調,像是映出了我們旅遊的心情。我開始在冰櫃搜尋生乳捲的口味,女兒被一旁架上的馬林糖吸引,我印象中的馬林糖都是清淡柔和的色調,大多是用花嘴擠出一小塊奶霜的造型,不過架上的馬林糖卻像是藝術品,有點像捏麵人,竟然做出了鯊魚、老虎、章魚……各種可愛動物的模樣,我跟孩子的目光都被深深的吸引了。我有點想買一支給女兒,在美術館一整天她都能自律合作,在戶外瘋狂玩耍時盡興的大笑,在室內也能配合場館的措施及參觀禮節,我想犒勞一下孩子,算是一點小驚喜。
接著看了價錢……我猶豫了一會兒,不便宜哪!居然要199元,比一塊切片的生乳捲還要貴了!我還在思忖著,女兒在一旁說喜歡章魚的,好可愛!能不能買?孩子的爸靠過來看了一眼,臉上很明顯的跟我有著同樣的顧慮,我拉女兒先去看看生乳捲,有她最愛的草莓口味,要不要?她搖了搖頭,還是想要那支章魚的馬林糖。我想想難得來一趟,也不是什麼貴到不行的東西,就當作吃開心的吧!原則上我們不會將孩子的「行為」與「獎勵」連結在一起,口頭上會鼓勵孩子的行為,即使給予小驚喜也不會說「因為妳表現良好所以給妳買糖」,就只是單純的買給孩子,在生活中教導孩子「人事分離」的概念。
我們讓女兒拿了糖,點了一塊生乳捲、起士蛋糕,結帳後在附近找了間餐廳用晚餐,女兒用飛快的速度扒光了碗裡的飯菜,迫不及待想打開馬林糖享用。打開包裝袋,她吃了兩三口,突然說:「這個糖不好吃,我不要吃了!」
我和爸爸都愣了一下,看著她手中的糖,想到才剛付出去的錢像是插翅飛了……內心開始上演各種小劇場。我故作輕鬆的說:「如果妳這樣就不吃了,我覺得爸爸可能一個月都不想買零食或小點心給妳囉!」爸爸也勉強的扯扯嘴角硬擠出一點微笑應和:「可能不只一個月喔……」
女兒直白的問:「為什麼?」
如果是以前,光是聽到這三個字我大概會整個怒火都上來,接近咆哮的說:「什麼為什麼!妳知道這個糖多貴嗎!剛才也是妳說要吃,現在又是妳說不要吃!才吃兩口,妳知道有多浪費嗎!!……(以下省略五百字碎唸)……」
我換了個方式試圖再說服她:「說實話這個糖不是很便宜耶!有一點貴,但是我們剛才想說難得來玩,就買給妳吃,妳真的覺得不好吃嗎?還是喝點水?可能太乾了?」
女兒說好,她真的打開水壺喝了水,又再吃了兩口,她還是告訴我不好吃,她真的不想吃了。我按奈著內心隨時要爆發的火氣,實在有點接受不了這個情況,可是又有另一邊的理智一直拉著我說:「妳一直都鼓勵孩子多方嘗試,第一次吃的食物不知道味道,真的不喜歡就不勉強,如果每件事情都逼迫孩子不喜歡還要接受,以後孩子就什麼都不願意嘗試跟挑戰了……」
我對女兒祭出最後一招:「如果妳真的不要吃了,我不勉強妳,但是這有點浪費,那妳接下來的一個禮拜都不能再吃點心跟零食囉!」
女兒問我:「一個禮拜?是七天的意思嗎?那水果呢?牛奶呢?」
我說:「對,七天,水果跟牛奶這些天然食物可以,甜食跟零食都不提供。」
我還以為女兒會討價還價,沒想到她竟然放下手中的馬林糖,她說好,七天不要吃零食,這個糖她不要吃了。
她的反應讓我有些驚訝,也可以說是不如我的預期。
我邊吃著碗裡的飯,忽然想起兒時我不喜歡吃蘋果,父親見狀把我拉到一旁,先是動之以情,告訴我這蘋果是母親削的很辛苦,水果又甜又有營養……見我不為所動,又試圖再教育我,告訴我要惜福,珍惜我擁有的一切,並說起他小時候想吃蘋果都沒得吃,那時的蘋果是多麼昂貴的高價水果……絮絮叨叨的,我還是沒有被打動,父親顯得不悅,直接端出「父母的架子」,要求我吃掉,不准浪費!
一直到我長大些,能夠表達的語彙多了,我才清楚的告訴母親我其實喜歡吃「脆脆」的蘋果,但是我不喜歡吃「沙沙」口感的蘋果,母親聞言才道:「唉呀~那妳早說啊!我買那種脆脆的蘋果就好了!」
我也想說,但年幼的我不知道怎麼說。
後來再更大些,甚至到了成年後,「不准浪費食物」的教條依然深植在我腦中,連我花自己的錢買的飲料或食物,我明明覺得不好吃,卻還是會勉強自己吃完,我安心了,卻苦了味蕾。到了年近三十的我才突然想明白,就算把這些不好吃的東西勉強吃完,也換不回已經付出去的金錢啊!勉強自己吃下的滋味,又有什麼意思呢?
我的父母和我生在不同的時代,他們出生在物資缺乏的時空背景,能不能吃飽都是個問題,自然從小就不能浪費一丁點的食物。而我出生在經濟起飛的時代,即使家境稱不上富裕,至少也不愁吃穿,當父母用他們的時空背景和條件來教育我的時候,我根本難以感同身受,要求一個孩子要體悟父母走過的生活,可以說是不合理的期待。
最可怕的是當我被教育出這種「習慣」之後,這種習慣會延伸到許多事情上,我從小「被勉強」習慣了,所以長大了也習慣被勉強。在工作上、交友上,許多事明明讓我覺得不合理、令我不舒服,我卻習慣先勉強自己「接受」,直到三十歲之後的我才開始重新思考,練習不再「勉強自己」。
然而面對我的孩子,我卻還是會不自覺的啟動「直覺式反應」,想想我剛才的反應和言語,不正與我父母所言所行如出一轍嗎?父母教育我的方式就像植入腦中的程式碼,在我面對同樣的情境時,自動化的啟動程式執行。
所幸,透過教養的學習讓我及時反思,覺察到自己對女兒不合理的要求與行為。我以為我在執行「合理的後果」,其實是個不合理的「懲罰」,女兒的個性通常是會生氣回嘴,她之所以接受不反抗,一方面是我在整個過程的態度都還是「溫和」的,沒有激發她的情緒,另一方面,我想那支糖應該真的是很難吃!難吃到她只想趕快脫手。
思及此,我的飯也吃完了,我拿起那支馬林糖咬了一口,噢!真的不是普通的難吃!我印象中的馬林糖都是清爽不膩的口感,這馬林糖不但甜的過分,還有種黏膩感,連我都無法再吃下第二口……
我把馬林糖放下,揹起包包帶著女兒走出餐廳,我們在餐廳門口等爸爸開車過來,這時女兒忽然又對我說:「抱歉媽咪,我沒有吃完那個糖,有點浪費了。」
我蹲下身看著女兒問:「我想問妳,妳覺得它怎樣不好吃?是口感不好嗎?是不甜?還是太甜?」
女兒說:「對,口感不好,也太甜了,我不喜歡。」
我說:「好,我知道了,我剛才吃了一口,確實太甜膩,我也覺得很不好吃,這是我們第一次買,所以我們都不知道口味如何,以後看到這個就別再買了,明明知道不好吃又再買,買了又不吃的話,那才真的叫『浪費』。所以媽咪收回剛才說七天不吃零食的事,妳明天之後都可以正常的吃。」
女兒沒有驚呼,倒是很平靜的問我:「為什麼?」
我心裡生出許多欣慰,她被教育的愈來愈穩定,也愈能「就事論事」。
我微笑著對她說:「剛才很不好意思,媽咪有點勉強妳吃完,我試過了真的不好吃,沒吃過的東西本來就不確定口味,真的不好吃就不要勉強了。」
她點點頭,我又繼續說:「以後我們買東西時也要先思考一下,這個價錢買下去,如果不好吃、不想吃了,我們自己可不可以接受?可以接受就買,買了之後就不要後悔,就算後悔也拿不回付出去的錢,所以真的不好吃也不要勉強自己,這樣反而變成『花錢買罪受』了。」
女兒問我什麼是「花錢買罪受」?
我說:「我們花錢買點心吃要讓自己開心才對,花了錢卻讓自己更痛苦又不舒服,那花這個錢就真的是沒意義了。」
女兒這才笑了出來,如釋重負。
硬要勉強孩子吃下去,不只拿不回已經付出去的金錢,還犧牲掉我們之間珍貴的「親子存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