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期期末,Opal拿了一張8開的全黑卡紙,上面貼了許多彩色圓形小貼紙,藍的、紅的、黃的、綠的……各種顏色的「圓點」佈滿整個畫面。她認真地問我:「妳會不會覺得我做得太花了?」
我仔細端詳了一下,笑著說:「不會啊,很有草間彌生的風格!」
「什麼是草間彌生?」她疑惑地問。
「一位日本藝術家,我一直覺得妳的創作風格有點像她。」我說。
Opal從小就很少喜歡粉嫩的色系。我還記得她在幼兒園時最喜歡大紅色,現在則偏愛鮮亮的黃色。她在美術課上的用色和畫風總是大膽而誇張,至今我仍記得中班那年學校舉辦的小小美術展。她興奮地拉著我去看她的作品《我的媽媽》——那是一幅用水彩畫的我的臉,畫風既獨特又大膽,讓人難以忽視。至今,那幅「特別(突兀)」的作品仍深深刻印在我的腦海裡。
「沒有框架」是我一直很欣賞Opal的特質,也是我想為她保留的珍貴特性。然而,這樣的特質也讓我這個當媽媽的吃足了苦頭——如何在有框架的世界裡,讓她維持無框架的創造力,同時又能在社會中找到立足之地,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Opal從小熱愛畫畫,即使她的創作風格獨樹一幟,我仍能從她的作品中感受到濃烈的藝術氣息與熱情。她升上小學後,我先後幫她找到兩間美術教室,讓她跟著兩位風格迥異的老師學習。恰巧最近台灣有草間彌生的特展,每次帶她去看展,她總是既興奮又期待。
有時候我會羨慕她,在這麼小的年紀,就能「被接受」並「被支持」自己的興趣與愛好。而在我成長的年代,畫畫卻被視為一種「不重要」的事,父母總是掛著憂慮的表情對我耳提面命:「畫畫以後能當飯吃嗎?」
直到這個時代,出現了許多新興的職業,我相信未來沒有什麼工作是「沒飯吃」的,各種能力都有機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事業,這也是我對孩子「軟實力」與「硬實力」同時重視與培養。我和孩子有幸生在這個年代,過去的父母並不知道如何給予孩子正確的滋養,讓孩子因應未來世界的需求,找到自己有所發揮的舞台。
或許,這也是一種補償的作用吧!我希望Opal能擁有我童年時未曾擁有的自由,讓她無拘無束地揮灑自己的色彩。
找了一個週末假日,我上網訂了票,帶著孩子前往展覽。剛抵達展場外圍,便透過挑高的玻璃帷幕看到許多大型桃紅色的氣球,上面佈滿黑色圓點,極具識別度,與草間彌生的風格如出一轍。踏入展場後,映入眼簾的就是這些巨大且扭曲形狀的桃紅色黑點氣球,Opal仰望著這些龐大的藝術裝置,而我則讚嘆策展人巧妙的設計,將這些看似夢幻泡泡的場景,轉化為草間彌生童年幻覺與壓力的視覺呈現。
展覽從南瓜與花的主題,到牆面掛畫、小型立體創作,再延伸至大型空間裝置,每一處都充滿強烈色彩與前衛大膽的風格。以往看展時,都是我簡單向Opal解說,而這次,她專心閱讀作品旁的說明牌卡。然而,除了作品名稱與材質外,並未提供更多細節,我便問她是否想了解更多?我們可以租借語音導覽設備,透過耳機聆聽詳細解說。她點頭說好,於是我們折回一樓服務台,租借了一組耳機與導覽控制器,再次回到樓上的展區。
Opal仔細聽著語音的說明,聽不懂的字詞再詢問我,有些作品她聽完一遍後說要再聽一遍,藉由導覽的說明及展區牆上的文字,了解到草間彌生的童年充滿艱辛,她從小便飽受幻覺困擾,精神上的痛苦隨著她一路走過青春與中年,歷經人生起伏與低潮,卻最終蛻變成如今舉世聞名的藝術家。她的創作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抒發,更成為對生命意義的深刻詮釋。
娘兒倆的旅程告一段落,我們在美術館附近的小麵店用餐,這家店標榜採用健康原形食材,無添加人工調料製品,我和Opal共享一大碗牛肉蛤蜊麵,新鮮又濃郁的滋味,滿足了我們踩完行程後有些空虛的腸胃。她邊吃著麵條,眼神閃閃發亮地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她說,她最喜歡的是那些巨大又鮮豔的裝置藝術,讓她彷彿進入一個充滿無限想像的世界。她認真地問我:「妳最喜歡草間彌生的哪一件作品?」
藝術的喜好很主觀,但今天最讓我感動的是,草間彌生在童年時就展現出對世界的敏銳觀察與強烈好奇心,這些特質也曾存在於我的童年,而Opal亦是如此,這讓我產生了深深的共鳴。她的童年經歷過艱辛與掙扎,甚至一度對生命感到絕望。然而,她透過藝術療癒自己,在一次次的人生轉折中,逐漸轉變對生命的看法,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傳遞方式。
對我來說,藝術可以代表很多很多,它可以是情感的出口,可以是思考的延伸,也可以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方式。最可貴的是,它讓我有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我內心的世界。
無論這個世界的框架如何變化,期望Opal也能夠如同她的名字,活出自己的色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