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左上角的搜尋引擎可輸入關鍵字,例:翡翠、項鍊、月光石、親子教養…等,快速搜尋您想要的文章喔!

2023年8月2日

你家孩子怕牙醫嗎?


        「她現在還滿焦慮的。」

        我的手輕輕撫摸著躺在診療台上的女兒,微笑的對著走進診間的牙醫師說,牙醫師「噢」了一聲看著我,就那一眼瞬間,她的眼神在空中接住了我拋給她的球。

        女兒看牙數次,平均每半年都會帶她做牙齒檢查,今天是一次極大的突破,她終於不再是以往用「抱著」看診,而是獨自一個人躺在那張診療台上。我不知道有沒有孩子天生不怕看牙醫,至少我是滿怕的,都快40歲的我,只要躺上那張診療床,就全身戒慎恐懼,直到離開那張診台,才能感到自己獲得新生。

        從小看牙從來沒什麼好經驗,過去的牙醫著重在「處理牙齒問題」,似乎沒有思考過「處理病人心情」,當病人感到害怕恐懼時,醫師覺得這是一種「不合作」的行為,幾番交戰下來,醫病雙方都覺得十分折騰。

        我在20幾歲時認識了牙醫朱醫師,從第一次看診後,我想我應該終身都會給她看診,她注意到我會害怕跟緊張,每一個動作前都會先告知我她要做什麼,以及我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感受(酸、脹、麻……之類),讓我充分理解後才會執行,過程中她也會隨時再強調,只要有任何不舒服,就舉個手示意,她會停下來等我緩口氣。

        十幾年來每次躺上那張診療台,我無法控制的還是會緊張焦慮,這種焦慮來自於我過去的記憶制約,但我的心裡可以很信任並且安心的讓朱醫師為我看牙。診所在台北,從20多歲、懷孕生產、一直到女兒出生後,我定居桃園了,而我依舊願意花上一個小時開車北上,只為了來這裡,可以安心的看診。

        輪到我的女兒,似乎遺傳了我容易緊張焦慮的體質,要女兒上那張診療台,簡直像是要她上斷頭台似的抵死不從,看牙數次,她始終無法接受坐在診台上,每次看診都是我(或爸爸)跟醫師對坐,雙膝互碰形成一張小的診療床,女兒身體躺在我的大腿上,頭部躺在牙醫的腿上,這樣的姿勢能讓我抱著她的身體輕輕安撫,讓她稍稍安定一些。雖然每次都要花費一番功夫才能完成看診的程序,女兒也害怕驚恐不已。然而,過去每一次的經驗對孩子來說都是「正面的」,沒有指責與不耐,醫師也不急於處理工作,而是願意先與孩子互動,等待孩子適應。

        成功經驗的累積,以及雙方信任感的建立,在這一天,女兒終於願意坐上診療台,這是她人生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坐上去。

        路遠迢迢,我不是沒想過換個離家近一點的牙醫,減少舟車勞頓之苦。曾經帶著孩子去一間規模不小,網路風評也不錯的診所看牙,這間牙醫診所標榜親子友善,明亮又現代的裝潢,布置的燈光美氣氛佳,診所人員笑容可掬、和藹可親,當女兒就診時同樣出現焦慮恐懼以及各種反抗的行為,醫師及相關人員雖未出言不遜,卻只想匆匆了事,不願多花一點心力在孩子身上,我曾試圖與醫事人員表達,讓我再跟孩子溝通看看,對方臉上掛著微笑卻不耐的神情,整個流程只想盡快把工作完成,不願為了孩子而多耽擱一刻的時間。看似美好的就診環境,在兩次的就醫經驗後,我決定不再帶孩子來此看診。

        我想起數年前我去給朱醫師看牙,我依著預約的時間來到診所掛號,助理告訴我前面的患者還沒處理完畢,要我再等待一些時間,我坐在候診區,診間裡傳來孩子不願配合的聲音,還有媽媽用盡方法說服孩子的努力,依稀聽到這些對話,大約得知在我前面就診的是一位「過動兒」的孩子,從看診到結束,沒有一件事能好好配合,弄的媽媽與醫師都費了不少力氣,才把這個孩子看完。那位媽媽帶著孩子離開後,我聽見朱醫師在後面診間對著助理說:「這個媽媽真的好辛苦,孩子也辛苦。」好不容易搞定這個棘手的病患,朱醫師不是長噓短嘆的訴說自己的疲憊,而是感嘆那對母子的不容易。

        助理滿臉歉意的走來對我說了抱歉,讓我久候,醫師換套裝備就可以幫我看牙。我直說:「沒關係,我不趕時間,還好。」心裡卻對醫師的用心和耐性相當佩服。這些陳年往事一直都記在我的心底,我知道女兒也是個極不容易「搞定」的孩子,需要父母和醫師都有極大的耐心,在那兩次家附近診所看牙的經驗之後,我還是帶著孩子專程北上,給朱醫師看牙。

        女兒坐在診台上依然忐忑不安,我蹲在診台旁用雙手輕輕撫摸她的大腿和手部,她焦慮的不停發問:「為什麼漱口杯這麼冰?為什麼要在我胸口圍一塊布?為什麼旁邊有那個尖尖的工具?可以不要用那個工具嗎……」牙醫助理布置好全部的措施,朱醫師就走進來了。

        我對著朱醫師說:「她現在滿焦慮的,這她第一次終於獨自一個人坐上診療台。」醫師看了我一眼,從她的眼神中,我明白她接到了我的球。

        她沒有馬上放平診療台開始看孩子的牙齒,她拿出一面鏡子交給女兒,口氣輕鬆的對女兒說:「妳進步好多,好勇敢,願意自己坐上診台了!我跟妳說喔~這鏡子給妳,妳拿著它就會看到牙齒,我們等等要數牙齒有幾顆。」女兒的手拿了鏡子,醫師接著說:「我們這張床滿舒服的,我先讓妳躺下來,妳會更舒服,我才看得到妳的牙齒陪妳一起數,這樣可以嗎?」

        女兒起先搖搖頭,搖了一半,又點點頭。

        我的手都沒有離開女兒過,握著她的手,我也對她說:「我都不會離開,都在旁邊陪妳,妳有什麼問題,都可以跟醫師說。」

        醫師沒有一口氣就把診療台放平,先往後傾倒20度,然後問女兒:「這樣還好嗎?會覺得害怕嗎?」女兒說不會,醫師又再往後傾倒30度,然後又問:「妳還好嗎?這樣可以吼?」女兒說:「可以,不要再低了,妳就這樣看牙。」

        一旁的我聞言,有些想笑出來,醫師很淡定,又再對她說:「但是這樣我看不到妳的牙齒欸!我就沒辦法跟妳一起數有幾顆了,我再放低一些些,妳會像躺床上睡覺那樣的感覺,這樣好嗎?」女兒想了一下,點點頭,這次醫師成功的將診療台降到最平,女兒也沒有其它抗拒的行為,醫師又對女兒說:「很好喔!我們終於躺平了,這樣妳躺著比較舒服,然後啊,我看妳的牙齒需要亮一點的燈照著,所以我要把這盞燈移過來照妳的嘴巴喔!」女兒沒有說話,只是看著醫師,醫師將燈具拉了過來,女兒就把嘴巴「啊……」地,大大的張開,看到這一刻,我忍不住拿出手機拍了下來。

        這些對於大人來說很簡單的動作,女兒快六歲了才終於做到,費盡一番功夫,還要分段分次一步一步的進行,每做一步都要等待孩子適應了,才進行下一步。

        醫師掌握了「人大於事」的原則,她站在病患的角度去思考,從來不以工作(事情)能盡快完成為考量,她思考的是「如何能讓病患安心的接受就診」,過程中她的口氣平穩,態度溫和淡定,是一位讓我很信任、也很敬服的牙醫師。

        而我明白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九大氣質的趨避性,女兒是偏向退縮躲避及猶豫),她對於陌生的人事物都要花費比一般孩子還要長久的時間或次數,才能真正接受,無論是利用繪本的認知學習、行前告知、過程陪伴、事後鼓勵……都要花費許多時間協助她適應,一旦「成功經驗」累積到一定的數量後,她終於克服了趨避性這個關卡。

        趨避性克服了,下一個挑戰是「反應閾」(九大氣質的反應閾代表對於物理性刺激的敏感度高低),女兒生性敏感龜毛,反應閾極低,整個看牙的過程,不斷向醫師表達:「妳用紗布擦我的牙齒不舒服、妳的手套碰到我嘴巴感覺很奇怪、我不喜歡塗氟的感覺妳可以只塗門牙就好嗎……」女兒種種干擾的行為,對於一般人來說都會相當困擾,醫師依舊一派的淡定,會暫停、說明、等待,沒有任何強迫孩子接受的舉動。

        終於,女兒看完牙齒,從斷頭台……噢!不是,是從診療台上坐起身,也終於不是再掛著兩行眼淚離開,她看起來還算輕鬆,到櫃台挑了一張助理送的貼紙,我們走出診間的大門,我問她還好嗎?有什麼感覺呢?女兒疑惑的問我:「還好,不過醫生是在跟我玩遊戲嗎?我覺得她的動作都像是在玩遊戲。」

        我忍俊不禁,笑了出來,我對女兒說:「妳今天突破自己了,進步很多很多,妳自己坐在診療台上給醫生看牙了。」

        女兒馬上說:「我下次還可以自己坐上去,我沒有怕了。」

        過去,我也時常覺得自己被孩子挑戰與針對,甚至會懷疑孩子是故意在找麻煩,而感到生氣與暴怒。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因素,理解孩子的特質與困難,如何讓這些特質不成為孩子的阻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功課。

        孩子的事,我不願便宜行事。

5Y11M3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