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妳幫我寫『H是大笨蛋!』在這張紙上。我要送給H!」
準備洗澡前,女兒拿著一張畫滿「✕✕」的紙對我說,她還在一旁留白,為了給我寫上她說的那句話。
我問:「那我可以先了解為什麼要送她這個嗎?」H是女兒班上的一位女同學。
女兒忿忿不平的說:「她先寫的,她昨天也在一張紙上畫很多叉叉送我,然後她說Opal是大笨蛋、愛尖叫,我覺得很不開心,所以我也要畫一張更多的叉叉、100個叉叉,H才是大笨蛋!我也送給她!我會偷偷塞在她的書包櫃,等她打開看到的時候她就會嚇一跳!」
女兒說到後面眼光發亮、神情雀躍,彷彿自己想了個天衣無縫的完美計畫,只差我這畫龍點睛的一筆,她就能啟動執行。
我停頓了一會兒,我的思緒來到前幾天接女兒時,她還沒出來,班上另一名女同學先跑了出來對我說的話。
「Opal媽咪,我跟妳說,班上很多同學都不喜歡跟Opal玩,因為她實在是太愛尖叫了。」女同學貌似在告狀,但說話的語氣十分淡定跟平靜。
我微笑著問她:「那妳可以跟我說Opal都是因為什麼事情尖叫嗎?」
「像是她睡午覺,別人弄到她的睡袋,她就會大叫,但是她弄到別人,她就會說沒關係……還有別人拿她的玩具去玩,她也會大叫……」
「那她對妳會這樣嗎?」
女孩搖搖頭說:「不會,她不會這樣對我。」
「所以她不是對每個人都這樣,有一些會,有一些不會?」
「對。」
我們的談話到這,女兒跑了出來,這女孩就默默的轉身走回室內。
當晚在回程的車上,女兒告訴我學校老師說,只要她一天沒有尖叫、吵鬧、告狀,老師就給她記三顆星星,集滿30顆星星就送她一個寶可夢玩具。
我們從小在獎懲制度下長大,我也經過一番思考與學習才明白「獎勵」和「鼓勵」的差別,從女兒出生至今,我會「鼓勵」孩子,但從不使用「獎勵」的方式來激發孩子的正向行為,獎勵是一種「條件交換」,讓孩子為了「報酬」而行動。我明白獎勵所帶來的各種副作用,只會產生外控的動機,而不是孩子自我內在的動機,但我仍尊重學校與老師,畢竟老師的出發點是立意良善,只要沒有嚴重的不當情事,我不干涉學校或才藝班為了管理學生所使用的措施。
女兒拿著畫滿叉叉的那張紙在我面前晃呀晃,再次把我的思緒拉回來準備洗澡的浴室裡,她再次對我說:「妳幫我寫『H是大笨蛋!』在這張紙上面。」
我問她:「為什麼H要畫叉叉說妳是笨蛋?妳有做什麼事情嗎?」
女兒說:「我就已經很努力在練習不要大聲講話、不要大叫了,結果H還這樣講我,她說我愛大叫,我是笨蛋,讓我很不開心,我本來很想去告狀,可是我又想到我告狀的話我就沒有星星了,就集不到寶可夢玩具,所以我也要這樣對H!」
我聽了忍俊不禁地笑了出來,活生生的看見了「獎勵的副作用」,孩子其實有正途可走,但她被獎勵控制不能走,卻又不知如何面對同學的挑臖,只好藉由報復同學來宣洩心裡的怨氣。過去我不用「獎勵」對待孩子,這回我看見一場實境上演,詮釋了獎勵所帶來的「副作用」,以及後續一連串導致孩子不得不走歪道的連瑣效應。
這就是人性。
我讓女兒先把紙放在門外,邊洗澡再邊討論,洗頭的時候我問女兒:「那妳覺得妳是笨蛋嗎?」
女兒搖搖頭。
我又問:「那H對妳這樣做,妳有什麼感覺?」
女兒:「我非常不開心啊!」
我:「所以她這樣的行為讓妳感到討厭嗎?」
女:「對!」
我:「那麼妳也做了跟她一樣的事,是不是妳也做了讓人討厭的行為?」
女兒愣了一下看著我。
孩子愣住的這一刻,才是我出手的時候。
往往大人還沒聽完孩子說話,就急於說理或說教,生怕沒有及時導正孩子的行為或觀念,孩子就會鑄下不可挽救的錯誤。但是當孩子的情緒沒有先被大人接住之前,還沒清空的腦袋,又怎麼放得進我要放的東西呢?
這個時候才是我要把正確觀念「傳輸」到她腦袋裡的時候。
我這才接著說:「如果別人做讓妳不舒服的事,妳也做一樣的事回應她,那妳就會變的像她一樣,妳希望自己變成這樣的人嗎?」
女兒馬上說:「我才不要變的跟H一樣!」
我:「對,我們不需要這樣做,這個有一句話叫『己所不欲,無施於人』,就是這個意思。」
女兒:「己所不欲是什麼意思?」
我:「『己所不欲』就是我們自己不喜歡的事,『勿施於人』就是我們就不會對別人這樣做,而且妳自己知道妳不是笨蛋,也知道妳已經在練習不要大聲講話了,那這樣就可以了,只要妳讓自己變的愈來愈好,別人就算講妳什麼也不重要,只要她不是攻擊妳的身體或打妳,造成實質的傷害,她講的話做的事,妳就不需要在意,妳愈不在意,別人就愈不會想這樣對妳。」
女兒沒有回話,只是有點像默唸的重複講「已所不欲無施於人」……
洗完頭接著洗澡了,我又問女兒:「妳很想要集點拿到老師給妳的寶可夢是嗎?」
女兒點點頭。
我說:「妳覺得H的行為讓妳不舒服,妳想告狀卻不能告狀,妳擔心拿不到寶可夢是嗎?」
女兒說:「對啊,但是我真的很想告狀,老師說不需要什麼事情都一直告狀,要練習自己跟同學處理,譬如別人弄我,我就跟對方說如果你讓我受傷你要自己負責,而不是一直去告狀。」
我:「如果妳很想要拿到寶可夢,妳可以照老師的說法不去告狀,但妳若心裡不舒服可以回家來跟我說,我教妳怎麼處理,這樣妳還是可以集到星星,也學會怎麼解決問題。」
女兒馬上說:「我知道怎麼解決,我禮拜一就去跟老師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又笑了出來,真是現學現賣用的很快……
洗完澡後,我又問女兒:「妳現在的好朋友是誰呢?」
女兒說了幾個名字,還很淡定的說現在只剩這些朋友了。
我又問:「那很多人不跟妳玩嗎?」
女:「有些人會跟我玩,有些人不會。」
我:「那些人不跟妳玩,妳會難過嗎?」
女:「不會啊,我就自己玩啊,而且我還有妳這個好朋友啊!」
我笑了一下,把女兒擁入懷中。
我說:「那麼等等吹完頭髮我教妳如何改善自己的行為,妳先調整自己的行為,才能讓別人沒有話說,如果妳的行為也不正確,那就沒有立場說別人。只要妳遇到什麼狀況都可以回來告訴我,我教妳怎麼應對,也陪妳練習,不需要尖叫、大吼、畫叉叉,也能好好的表達,真正厲害的人都不需要用這種方式回應別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下回再說好了,教個孩子真不容易,論語跟孫子兵法都得用上。
隔天一早,我就看見這張畫滿叉叉的紙被放在垃圾桶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