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左上角的搜尋引擎可輸入關鍵字,例:翡翠、項鍊、月光石、親子教養…等,快速搜尋您想要的文章喔!

2024年6月20日

正向教養,養出幸福小孩


身邊很多人都知道,我的孩子並不好帶,敏感搞怪、情緒不穩,我一直都懷疑是不是自己不會教孩子,為什麼我的孩子帶出門,總是出現與情境格格不入的行為。

在過去的演說中,我曾多次公開感謝孩子幼兒園的老師,孩子進入幼兒園一段時間後,老師不諱言的直接告訴我:「我處理一隻Opal的時間和心力,大概等同於處理3-5個其他的學生,我自認算是耐心很好的老師,Opal真是大幅提升了我的戰鬥力欸!」老師說這些話的時候沒有任何指責我的意味,她邊說邊笑著像是自我調侃,經常會拍拍我,或是給我一個擁抱,她說她幾乎可以感受到我過去在家裡,面對我的孩子有多麼的辛苦。

我還記得女兒進入幼兒園一個月,由於她的情緒反應加上容易尖叫,她的名字在整間學校內已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幼兒園老師身經百戰,尚且要在我孩子的身上投入更多心力,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我才終於意識到,並非我的「憨慢」搞不定孩子,而是我的孩子先天有著與其他孩子不同的特質。所幸,她這樣「難搞」又「毛多」的性格,在幼兒園裡並沒有受到任何歧視與怠慢,老師們接受她的特質,甚至能看到她展現出其它面向的正向行為,鼓勵孩子並加以引導。

在女兒三歲半時透過朋友的介紹,我聽了一場明德老師的講座,老師精闢的說明,正巧將我已在思考的許多關鍵和盲點一一突破,講座結束後我加入正向教養實戰班持續學習,並於半年後接受講師的培訓,從阿德勒的行為目的論理解孩子各種錯誤目標行為,以及九大氣質的架構完整的剖析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特質,我終於真正了解,並不是我的無能為力,而是我還不夠理解我的孩子,透過九大氣質的量表分析,我的孩子在九個氣質象度中,有八項都符合「難養兒」(磨娘精)的特質,學者研究統計的數據顯示,僅僅約8.3%的比例符合典型難養兒的特質。

那種「原來如此」的瞬間豁然,打開了我好幾年來抑鬱的心結。

找到問題所在,才能找出解決方法,我接受我的孩子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質,並運用老師歸納整理的教養方針與策略,在很短的時間內改善了過去孩子跟我之間的衝突,連帶到在學校的行為也跟著變化。

透過學校老師和我一同合作,雙方的努力讓我的孩子升上中班後,躺地板及尖叫的行為逐漸降低,情緒趨向平穩,也愈來愈能就事論事,平心靜氣的和我一起討論問題、解決問題,建立出合作式的親子關係。

我接受的講師培訓過程十分嚴謹,除了學習九大氣質的理論架構,並結合正向教養的策略,運用在各種生活情境,我開始發表演說分享,並且在協會主辦的公益諮詢服務中,協助父母們了解孩子的九大氣質,真正了解孩子,從而採取適性教養的策略。

其中有位媽媽在一次公益諮詢中向我詢問孩子一不順心就會打人的行為,我請媽媽描述具體的情況,原來是媽媽帶著孩子去上律動課,孩子誤以為這天都是媽媽陪伴她,並不知曉媽媽已經聯絡阿嬤過來教室接手換班,當孩子看到阿嬤出現時,情緒崩潰的出手打了阿嬤,經過制止後又不願意道歉,令這位媽媽十分的生氣與困擾。

我先詢問媽媽:「阿嬤要過來跟妳換手,妳有事先告知孩子嗎?」

媽媽回答我:「沒有,阿嬤她也認識呀!」

這就是許多父母在還未理解九大氣質前容易卡關的地方,我判斷這個孩子在九大氣質中的「適應度」偏低,也就是孩子心中「預期」今日是媽媽會陪伴我,阿嬤的出現對她來說是一種「不如預期」的情況,有的孩子可以很快的接受,有的孩子則是衝擊感很大,這是一種情境轉換的變化所帶來的衝擊反應,與孩子是否熟識阿嬤無直接關聯,這時候若想軟性說服孩子接受,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我向媽媽說明,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遠比處理孩子的行為更加來的有效,由於孩子的適應度偏低,加上生活經驗不足,大人要在事件變動之前,「事先告知」孩子,降低孩子面對變動時所產生的衝擊感,就能大幅減少孩子因此出現哭鬧,進而攻擊的行為。

這位媽媽聽完我的說明後,才恍然大悟,過去對孩子的諸多誤解,總認為孩子跟她對立,覺得孩子「好好的講也無法溝通」,才產生這麼多不必要的親子衝突。媽媽即時轉換調整,運用我在諮詢中教她的各種作法,減少了近90%的哭鬧狀況,親子關係轉向和諧與合作狀態。

每每看到這些回饋,都令我十分動容,只要方法正確,「磨娘精」也能變成「好養兒」,回想自己走過的歷程,很為這些父母及孩子們高興。

很感謝青青學苑的邀約,舉辦了這兩場講座,我將以實際案例說明各種氣質與情境的分析,以及適性教養的策略。

一個幸福孩子的人生能夠「對自己有自信」、「與別人能合作」、「對社會有貢獻」,我們的正向教養所要教出的孩子並非追求成功,而是「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