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左上角的搜尋引擎可輸入關鍵字,例:翡翠、項鍊、月光石、親子教養…等,快速搜尋您想要的文章喔!

2025年6月29日

沒有人是天生厲害的嗎?

前幾天學校老師預告隔天的課程要製作小書,Opal回到家就興致勃勃地開始構思自己的創作內容。她忙進忙出地在房間裡準備要帶去學校的素材與工具,還細心挑選了各種圖案當作裝飾。其中一張圖形輪廓太過複雜,讓她一時難以下手剪裁,便跑來找我幫忙。

我示範如何剪出細緻的輪廓線,她看得入迷,臉上滿是期待的笑容。

洗完澡後,我一邊幫她吹頭髮,她一邊繼續開心的思考明天的美勞課。她雀躍地對我說:「明天我的小書做出來後,一定會讓大家嚇一跳!」

我手上的動作停頓了一下,然後繼續吹乾她的頭髮。

整理完她的頭髮後,我問她:「妳很想讓大家對妳的小書刮目相看嗎?」

她毫不遲疑地回答:「對啊!」

我接著問:「那如果同學們真的嚇一跳,是不是代表妳很厲害?」

她笑著說:「沒錯!」

我點點頭,溫和地對她說:「這樣確實代表妳的能力很厲害,但不是妳這個人很厲害。」

她有點困惑:「什麼意思?」

我引導她思考:「妳覺得妳的美術能力比別人強,是為什麼?」

她想了一下回答:「因為我很喜歡,也有上美術課!」

我點頭肯定她的答案:「沒錯!妳每個星期還另外上兩次美術課,而且還是不同的專業老師教的。妳接受了更多的訓練,也花了更多時間練習,所以當然在這方面的能力比別人更強。但這是妳努力的成果,不是妳這個人比別人厲害。」

她好奇地問:「沒有人天生就很厲害嗎?」

我說:「每個人出生時都一樣,什麼都不會。都是透過後天學習和練習,才有今天的能力。妳願意花時間學、願意多練習,自然能做得更好。而別人也可能在不同的領域比妳的能力更好,所以和別人比較其實沒什麼意義。真正重要的是妳願不願意為自己喜歡的事付出,把它做到最好,那就是值得驕傲的地方。」

我又問她:「就算今天沒有人稱讚妳,妳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不是也覺得很快樂嗎?」

她點點頭,笑得燦爛:「對啊!我真的很喜歡做這些!」

我笑著繼續說:「妳在這方面有天分,加上練習,所以妳的美術作品表現得比別人的作品好,是很自然的事,但這不代表別人比較不好,可以看不起別人。有人欣賞妳的作品,當然值得開心,但妳也可以去欣賞別人的長處,說不定他們也有不同的創意,值得妳學習。當我們願意彼此欣賞,就能一起變得更好。」

她馬上接口說:「像是某某某同學,就很喜歡做彩虹!」

我笑了笑說:「那妳可以跟她交換欣賞妳們的作品,看看彼此怎麼表現、怎麼創作。」

她點點頭,眼神裡充滿了亮光,彷彿小腦袋瓜裡已經開始期待創作與交流的時光。

教養孩子從來不容易,每一個片段、每一次對話,看似自然的互動,其實背後都需要我「有意識的刻意為之」,既要引導,又不能讓對話淪為說教。在生活中抓住各種契機進行機會教育,這一次,我特別想讓孩子體會的是我們教養課程中所強調的「人事分離」概念。這不只是育兒的技巧,更是一種人生中極為重要的軟實力,也因此我們常常與父母們分享這個核心觀念。

我們自小成長在一個「人事混淆」的環境:「我表現得好代表『我好』,我表現得不好代表『我不好』」。

當一個人的「能力表現」與「自我價值」串連時,就很容易引發許多不必要的焦慮、自我懷疑,甚至害怕失敗。當表現好的時候,才會感到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是「好」的人;一旦表現不好,整個人就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是「不好」的人。

也曾經有父母在課程中詢問:「雖然我們在家裡是正向教養,但是外面的環境還是會讚美跟獎勵,強調表現優異才是好的,孩子也還是會受到影響不是嗎?」

孩子雖然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但這並不代表我們就失去了影響力。當孩子想展現「自己比別人厲害」時,背後其實常伴隨著「我好、你不好」的比較心態。這時候,正是進行教育的關鍵時刻!透過每一次的生活對話,先理解孩子的想法,一次又一次地釐清並協助孩子轉換觀點,引導他們將注意力拉回到「對事情本身的熱忱」,明白真正的成長來自持續的學習與訓練的過程,而不是依靠「與他人比較」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當孩子逐漸建立起「人事分離」的觀念時,即使表現不如預期,也不會因一時的挫敗而過度沮喪與內耗,而是能夠調整心態,自我修復、重新出發。相反地,尚未理解「人事分離」概念的孩子,往往容易把表現不佳視為自己「不好」,深陷在情緒糾結之中,無法就事論事地看見自己的不足,並針對問題持續精進,更難以安心發揮自己的天賦與潛能,其實是很可惜的。

能力有高有低,事情有對有錯,方法有好有壞。

然而「人」本身沒有好壞,人就是「存在即價值」,不需要原因、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靠表現來被證明。

這樣的信念,是我們可以送給孩子一份最珍貴的禮物。

當他們深信自己無論如何都值得被愛與尊重,便能長出充滿勇氣的雙翼,在這個世界中開拓屬於自己的天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