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18歲那年,輔從學校畢業後,有一天邀了朋友一起去參觀一間藝廊的展覽。我們先搭捷運,再轉乘公車,一路悠悠晃晃前往。記得那天公車上沒有座位,我們抓著金屬欄杆邊聊天。年輕的我對未來充滿各式的憧憬。
在談話中,我對朋友說:「我以後應該不會結婚,也不想生孩子。不過,如果我有能力,我想領養一個孩子。」說這句話時,公車正晃動著,我低頭看著自己緊抓著欄杆的手,就像是一種對自己的話,篤定而堅信的姿態。
朋友聽了有些不理解的問:「妳不喜歡小孩,卻想要養一個小孩?」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有些矛盾。
那時的我,一心想開創自己的人生與事業。我知道一旦進入婚姻或有了家庭,勢必會削弱我全力以赴的自由,所以婚姻與孩子,並不在我當時的人生圖像裡。而「領養」的想法,則建立在「我必須各方面有足夠能力」的前提下才會實現。
我當時的念頭其實很簡單,這世界上有太多不幸的孩子,能少一個是一個,如果我有能力,就算不是自己生的,也可以領養一個孩子,好好照顧他、給他一個家、一份良善的教育。
這個信念我一直放在心裡,卻從未想過它始源於何處。一直到昨天,我在義光育幼院講課之後,才想通了箇中的原由。
十八歲之後,我陸續交往過幾任男友。為了不耽誤別人,也避免誤解,我總會在關係初期就表明我不婚不生的立場,曾經有一任男友不僅理解,也支持我未來和我一起領養孩子照顧。只可惜當時的我還不夠成熟,沒能好好經營這段關係,這個可能實現的機會也隨之失去。
沒想到多年後,我還是成為了一位母親。Opal的到來,讓我決心為這個自己誕下的生命負責,自然也打消了再領養的念頭。
直到Opal 四歲那年,有一天突然問我:「媽咪,我可以有一個弟弟嗎?」
她熱衷的告訴我,說她可以幫忙照顧弟弟、分享玩具,甚至會把固齒器洗乾淨等弟弟長牙時給他咬。她天真的話語,觸動了我塵封多年的念頭。或許,我可以帶她參觀安置機構,讓她和那裡的孩子互動,或許,我真的能領養一個孩子,讓他與Opal成為相互照顧的手足……這會不會是老天給我的一個新機會?
然而經過一番考量和資源盤點,我發現以當時的家庭情況無法支持我照顧兩個孩子。這不僅會讓整個家庭生活陷入嚴重緊縮,也會犧牲Opal原本應得的關愛與資源。就現實層面來說,在沒有足夠的餘裕時多一個孩子,對於兩個孩子來說都是不公平的。
我也多次與Opal討論,才發現懵懂的她其實想要的,是一隻「寵物」而非真正的弟妹。她還無法完全理解和體會多一位手足,意味著她自身的權益與關注會被分割。
孩子不是為了填補大人的空虛,也不是承載希望的容器。無論是親生還是領養,每個孩子都是一份責任。幸好,我沒有因一時的感觸而做出不理智的決定,最終還是放下了這個念頭。
受到明德老師引薦,昨日我到義光育幼院講授「九大氣質」的課題。這是我非常熟悉的領域。老師向院長和社工們介紹時笑說:「這個議題,Salina研究得比我還深入,她來講都講得比我好。」
結束了一早上的課程,我準備離開育幼院,在門口自拍了一張照片。這時一位社工牽著一位約五、六歲的小女孩從學校回來,女孩指著我,發出稚氣的嗓音詢問:「她是誰啊?」
我笑著揮手回應:「我是莎莎,今天來這裡上課~」
她好奇地看了我幾眼,便轉身跟著社工進入室內。我望著她可愛的背影,心裡再度湧起那份熟悉的熱流。那個我以為已無法實現的信念,想為孩子盡一份心力,竟然以另一種形式悄然實現。
離開育幼院後,我一路沉思,終於明白那份「想為孩子做點什麼」的起心動念,究竟來自何處。
在我求學時期,我的人緣不算很好,然而交好較深的朋友,幾乎都有辛苦的家庭背景,他們的父母離異、酗酒、入獄,有的被送養、四處寄人籬下,即使他們課業表現不佳,卻都早熟懂事。他們的生活環境簡陋、衣食克難,我親眼見過那些潮濕長霉的牆壁與斑駁簡陋的家具,也常為此憤慨不平:「為什麼這些父母可以這麼不負責任?生了孩子卻不好好對待孩子,都沒有在為孩子想嗎?真是自私啊!」
也許是這些經歷,一點一滴地在我心裡埋下了種籽。在青春年少的年紀,期許自己未來能夠為不幸的孩子做一些事,成為我心中一份重要的信念。
昨晚晚餐時,我和Opal分享這段人生故事。從不婚不生,到成為獨立的媽媽,人生行至今日,轉了不少個彎。我知道這輩子大概沒有機會真正去領養一個孩子了,但我能做的,是持續學習與推廣正向教養。這不只是為了我的孩子,也是為了讓更多的父母與孩子受益,這是另一種我可以從事的事業與志業。
謝謝明德老師的引薦,讓我有機會走進育幼院,透過教學,幫助照顧這些孩子的人更懂孩子。我以為我與這份信念早已錯身而過,沒想到上天用另一種方式,把我帶回這條路上。
年歲漸長,當年的憤慨,也慢慢轉化為理解。我開始明白,那些無力照顧孩子的父母,他們自己可能也曾是沒被好好照顧過的孩子。
聽了我這番話,明德老師對我說:「還是有機會的,未來我們可以一起創辦一間機構,來照顧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
我心裡泛起不可思議的驚嘆,從未想過這麼大的宏願!
從年少時想領養孩子,到如今創辦機構的談論,回望過去,也許這份信念,正是一步步引領我走到今天的力量,它不會止步,還有繼續延伸下去的可能。
「人生不只是追求外在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活出內在的幸福。」這是我們一直傳遞給孩子理解並實踐的價值觀。而一段幸福的人生,來自三個核心目標:「對自己有自信、與別人能合作、對社會有貢獻。」
秉持著這份態度生活,便能感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